仰望星空
有一顆編號為8117的小行星
名為“袁隆平星”
還有一顆編號為17606的小行星
名為“吳孟超星”
一稻濟天下,肝膽兩昆侖
他們的故事家喻戶曉
他們的精神溫暖著一代代人
2021年5月22日
兩位可敬的老人走了
一生惦念祖國的人
也被祖國和人民永遠銘記
(海報設計:殷哲倫)
“人就像種子
要做一粒好種子”
這是袁隆平生前常說的一句話
他用畢生努力發(fā)展雜交水稻
只為那個樸素的夢想
“讓人們吃上更多的米飯
永遠都不用再餓肚子”
……
2013年8月19日,袁隆平在廣西桂林市灌陽縣黃關鎮(zhèn)聯(lián)德村袁隆平超級稻第四期攻關示范片查看水稻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年輕時
袁隆平?jīng)Q意報考大學的農(nóng)學專業(yè)
父母都不同意
袁隆平說,吃飯是第一件大事
沒有農(nóng)民種田,人們就不能生存
最終,他說服了父母
步入“農(nóng)門”
這是1981年,袁隆平為第二屆國際雜交水稻育種培訓班遴選講課用的雜交水稻標本。新華社發(fā)
“讓所有人遠離饑餓”
為了這個在當時看來遙不可及的夢
袁隆平幾乎拼上了所有
“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
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
他以一顆赤子的心
深沉地愛著稻田土地
牽掛著蒼生飽暖
后來,袁隆平成就斐然,表彰無數(shù)
但他一直惦記的仍是“下田”
“電腦里長不出水稻
書本里也長不出水稻
要種出好水稻必須得下田”
這是袁老的學生聽得最多的一句話
耄耋之年的袁隆平仍撲在田間地頭
去世前兩個月
他還堅持在海南雜交稻基地工作
病危之際
他每天都掛念水稻、問天氣
……
袁隆平在觀察水稻長勢(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趙眾志 攝
“這世界上不缺乏專家、不缺乏權威
缺乏的是一個‘人’——
一個肯把自己給出去的人”
這是“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吳孟超曾說過的一句話
吳孟超院士(中)在手術室內工作(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
有人統(tǒng)計過
在吳孟超長達75年的從醫(yī)生涯里
拯救了超過16000名患者
但“16000”這個數(shù)字
遠不足以概括吳孟超的全部
吳孟超常說
這一生有三條路走對了
回國、參軍、入黨
1940年,他毅然從馬來西亞回國參加抗日
1943年,吳孟超考取了同濟大學醫(yī)學院
走上了醫(yī)學報國之路
圖為上世紀40年代初的吳孟超(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
20世紀50年代初
中國肝臟外科還是一片
“手術成功率幾乎為零”的未知荒原
吳孟超夜不能寐
立下誓言
“世界肝臟外科界不能
沒有中國的聲音!”
作為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
吳孟超創(chuàng)立了
肝臟“五葉四段”理論
使肝癌手術成功率
由16%提高到98%以上
吳孟超(右)在指導助手做實驗(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
從青年時代立志從醫(yī)報國
到九十多歲高齡仍奮戰(zhàn)在無影燈下
吳孟超說
“如果有一天倒在手術臺上
那就是我最大的幸?!?/p>
為了病人,他不辭辛苦
多年的醫(yī)療工作
在這位老人身上留下了明顯的印記
他的手
因長期握刀導致畸形
左圖:吳孟超在為病人進行手術;右圖:吳孟超展示他常年握止血鉗的雙手(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建民 攝
他的腳
常年用力抓地
雙腳的第二個趾頭
“默契”地壓在大腳趾頭上
……
吳孟超走下手術臺,坐在醫(yī)生休息室的沙發(fā)上活動站累了的雙腳。新華社發(fā)(張鵬 攝)
3年了
我們從未忘記
他們也從未“離開”
頭頂?shù)哪瞧强?/p>
有我們最深的思念
腳下的這片土地
有他們最深的熱愛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120330032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5120170002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許可證 (署)網(wǎng)出證(桂)字第020號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編號:(桂)字第0230號
網(wǎng)警備案號:45010302000253
桂ICP備11003557 南寧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
舉報電話:0771—5530647 郵箱:mail@nnnews.net
登錄南寧云賬號
登錄
還沒賬號?立即注冊
點擊頭像快速登錄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