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氣十條”到“藍天保衛(wèi)戰(zhàn)”,再到“空氣質量持續(xù)改善行動”,我國成為全球大氣治理速度最快的國家。而在每一步的行動背后,有一支強大的科研團隊組成了最強大腦,讓我國大氣從“治理”到“智理”。
這個體積巨大的實驗箱正在對大氣中細顆粒物和臭氧污染的成因機理進行模擬分析。持續(xù)提升空氣質量,科研團隊正在持續(xù)攻關。
在另外一間實驗室,這塊大屏幕連接著全國308萬國6柴油車,每輛車發(fā)動機的工作狀態(tài)和污染物的排放裝置是否正常運行,一目了然。
這里就是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由環(huán)境科學、氣象學、化學、經濟學等295家科研單位、近3000名科研人員組成。
中國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院長 李海生:圍繞著京津冀大氣重污染的成因,到底污染哪來的,怎么把它治好,去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們同時還創(chuàng)新了一市一策的駐點跟蹤研究模式,我們把團隊安排到地方,長期駐下去,做源清單源解析,抓住主要矛盾。
最強大腦的組建,轉變了過去“小而散”的科研模式,整合多學科力量,從環(huán)境問題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出發(fā),集中攻克區(qū)域環(huán)境治理中的關鍵問題。
在移動源污染排放治理實驗室,記者看到一組數據:從2000年到現在,我國機動車保有量從1000多萬輛漲到了目前3.1億輛,整個污染物排放不但沒有同比增長,而且從2010年開始逐漸穩(wěn)中有降。
總臺央視記者 何莉:我們現在看到這些瓶子里裝的就是機動車排放的顆粒物,第一個瓶子里裝的就是柴油車,每100公里的顆粒物排放達到293克。隨著標準的制定以及科技的不斷創(chuàng)新,如今柴油車每100公里的顆粒排放只有1.5克,1.5克和293克,足足降低了將近200倍。
重型柴油車目前保有量雖然只是機動車保有量的6%左右,但是它排放的氮氧化物達到了76%,是下一步減排管理的重要對象。專家介紹,目前國際上發(fā)達國家PM2.5排放標準是10微克每立方米,我國還要依靠科技創(chuàng)新在各個領域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中國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院長 李海生:我們想下一步怎么能夠通過一些重大的項目,重大的科技工程,把京津冀這個區(qū)域打造成美麗中國建設的樣板,同時我們還要強調減污降碳要協同。
(總臺央視記者 何莉 李志貴)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120330032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5120170002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署)網出證(桂)字第020號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桂)字第0230號
網警備案號:45010302000253
桂ICP備11003557 南寧新聞網版權所有
舉報電話:0771—5530647 郵箱:mail@nnnews.net
登錄南寧云賬號
登錄
還沒賬號?立即注冊
點擊頭像快速登錄
請輸入驗證碼